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Steps to Success » Those Names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Du fu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沈紀均老師

  一提起「詩聖」杜甫,最為學生熟知的必定是他晚年目睹戰亂、流離失所的情況下所寫的詩歌,飽含憂國憂民的情感,「三吏」、「三別」等抒寫歷史的長詩更為他博得「詩史」的稱號。學習中文,從來都避不開這位偉大的詩人,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杜甫詩的風格吧!

 

每個詩人都有其獨特的詩風,杜甫詩便常被人稱為「沉鬱頓挫」。「沉鬱」總結了杜甫詩中常有的情感,「頓挫」則說明了杜甫喜愛在詩中追求聲調的碰撞。杜甫的詩講究煉字、用典,一字一句都經過千錘百煉。

 

要明白為何杜甫的詩有沉鬱之美,可以先試着從杜甫的經歷入手。各位同學對於杜甫的生平知道多少呢?不妨一起來看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出處,了解他如何看待自己在京城長安的前半生,細味杜甫的心境。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徵,歘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這首五言古體詩寫於杜甫37歲時,全詩以「儒冠誤身」為中心思想,道出杜甫在絕望時的抱負和理想。從「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風俗淳」寫出了杜甫早年的雄心壯志,才華得到眾人的認同,李邕、王翰都爭相結識,自覺優秀於是希望輔助君主。然而到「此意竟蕭條」便筆鋒一轉,仔細描繪出他十年來困守京城長安的潦倒形象,得到的不過是殘羹冷炙,甚感悲哀。於是拜別對待自己十分好的韋左丞,並抒發自己在這即將遠行之際起伏的心境。

 

各位同學可能未必遇到過杜甫那樣的困境,但是我們可以想像杜甫面對着人生的絕壁,慨嘆沒有受人賞識,雖然苦悶失落,卻不曾否定自己的能力,而且繼續寫詩、磨練自己的長才,最終才煥發出偉大的光芒。從杜甫之詩,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在逆境中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