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Steps to Success » 中國文學史

Classical Chinese:Poetry & Novel of Qing Dynasty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陳沛瑩老師

  • 清詞

中國詩詞及小說的發展源遠流長,不同朝代的詩品詞曲推陳出新,互有同異。詞在經歷元明兩代的衰微期後,在明末突然復興,為後來的清詞中興掀起序幕。「清詞」是指明末至清初的詞,但出現陳子龍、王國維、王士禛等著名詞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揮毫潑墨。清詞名家流派俱多,詞作與詞論俱盛,清詞的流風余韵綿延至民國,與唐宋詩詞相比並不稍衰。

清詞的審美風格與唐宋截然不同,流派亦各有特色。清詞大抵分為三大類詞家,一為才人之詞,即是「詩為主 詞為輔」的詩才,代表人物是錢芳標和王士禎;一為學人之詞,指的是經史學者「兼職」寫的詞,代表人物是張琦和周濟;一為詞人之詞,即是專注詞作的詞人,當中可分為可分為納蘭性德、項鴻祚、蔣春霖三大詞家。《清史稿·文苑》提論:「清世工詞者,往往以詩文兼擅,獨性德為專長,仁和譚獻嘗謂為詞人之詞。性德後,又得項鴻祚、蔣春霖三家鼎立。」清詞的特色是詞多著重刻畫詞人的個人情緒及心靈感受,尤其在清朝高壓的政治環境及民族矛盾中,詞人的內心往往充滿離亂之感,詞風與詞人的命運遭遇有直接關係,因此清代的時代背景成就了清詞獨特的審美觸動。

清詞與詞人的個人背景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在讀清詞時要了解清朝的社會背景及詞人的身世才能「知人論世」。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是寫他赴山海關的旅途,當中的「夜深千帳燈」顯出氣勢磅礴的埸面,而「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更是具像化納蘭性德在風雪中的思鄉夢碎,內心騷動不已。而項鴻祚在面對清後期,康乾盛世後社會的千瘡百孔,他更是究詰正處於內憂外患的中國,自身亦處於鬰鬰不得志的悲憤情緒,從《水龍吟·秋聲》中的「西風已是難聽,如何又着芭蕉雨。泠泠暗起,澌澌漸緊,蕭蕭忽住」便可看出他的自艾自憐之情感。而蔣春霖在經歷過漂泊及戰亂後,所寫的詞多以傷春悲秋的哀鳴,《木蘭花慢·江行晚過北固山》中的「寂寞魚龍睡穩,傷心付與秋煙」可感受到蔣春霖在鴉片戰爭一役後的文士悲秋之情。如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論,在品讀詞作時,不妨了解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便能更好地了解詞的「弦外之音」。

清詞創作經歷了繼承唐宋到百花齊放,詞的創作從重情性到重藝術性,詞風亦從婉麗到清雅,清詞的發展及清朝的時代背景令清詞擁有專屬於它的雅詞之美。

  • 清小說

中國文學史中,小說的創作長河在當中是極具影響力的文體,至清代也是一大文體。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清代的小說大致分為四種:諷剌小說、世情小說、狹邪小說及譴責小說,而當中世情小說更是清代小說中的典中典。「文學即人學」,世情小說主要描寫的是現實社會的人情百態,《中國小說理論史》說明世情小說是「其中家常日用,應酬世務,奸詐貪狡,諸惡皆作,果報昭然」,可見世情小說是以記錄「人事」為主。世情小說在清代得以走進鼎盛時期,名家輩出。《清代小說史》中說明清代中葉,即乾隆、嘉慶時期,再之後的清皇朝盛極而衰,清朝內憂外患,盛衰交替使當時的文人只能借文學抒內心的憂急煩躁之情。不少影響後世甚深的作品也隨之而來,例如《紅樓夢》便是清代中期的世情小說的佼佼者。

另外,清代的諷刺小說也是表現出當時文人對社會的不滿並繼而對此進行抨擊鞭撻。諷刺小說通常以塑造反面形象以挖掘社會現象,並從而宣揚正面的價值觀及思想。例如《儒林外史》重點刻畫出當時封建子弟在仕途之路上的爭名奪利,批判當時八股文科舉及官場的不合理性。另外,李綠園的《歧路燈》更是以「教育」為全小說的重點,不但指出當時社會的腐朽,更是借文行說教之啟蒙,實踐儒家中的「文以載道」。

所謂「環境育人」,清代的社會發展催化了不同小說的誕生,當中不但有刻畫權貴世家的風花雪月,也有批判官場及考場的腐敗昏聵。不論是世情小說還是諷刺小說,後世在品讀後能一探清代的社會發展,也能看出當時文人的思想寄托。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而文學並不是時代的孤品,而是由前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共同建構,承傳與創新相互依存。我們在閱讀清詞和小說時,不妨參考其時代背景,知人論世,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內涵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