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Steps to Success » 五四新文學

The May Fourth New Literature: Zhu Ziqing

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鄭舒嫿老師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散文創作的巨匠,原名自華,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畢業於北京大學。自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及「五四」運動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他的文學創作成就主要集中在散文方面,整體風格為「清」和「雅淡」。所謂「清」,是乾淨明潔,不暗啞渾濁;「雅淡」就是清雅樸素,不濃不烈。他的文字有雕琢但不過分,用白描但不寡淡。

早在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的散文就被看作是嫻熟使用白話文的典範,至今仍是對讀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散文範本。他的重要性正如很多評論家所公認,只要學校講範文,或編寫文學史,論及現代散文的語言、文體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正如葉聖陶所說:「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提及朱自清的散文篇目,我們便會想到樸素動人的《背影》、輕盈凝練的《匆匆》、明淨淡雅的《荷塘月色》、委婉真摯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他的散文作品多樣,有隨筆,有遊記,有特寫,有雜感;或敘事言情,或狀物繪景,或談文論學,或評時議勢。字裏行間既洋溢著自然和人情的至美,也透射出內心凜然的正氣風骨。

《背影》一文感人尤深,是近代描寫父子情的經典作品。分別之時,父親沒有一句表達想念與囑托,所有句子都在語焉未詳中完成。父愛不似母愛,很多時候,並不如為生活的細節和瑣碎做鋪墊;父愛也不常訴諸語言,在表達時,往往天然帶著一些剋制。他不是冷漠,不是疏離;但也不洶湧,也不直接。朱自清用了一個站臺送別去展示了這份難以書寫的情意,父親在火車站為作者買橘子一段,動作和情感描寫都給人尤為深刻的印象: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可見,有深度的作家在寫作時,多以觀照的態度品味人生,往往揭示的是,我們心中難以言說,但早已有所感觸的那個癥結。

朱自清是一位真摯細膩的文學大師,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色彩。從清秀雋永到質樸腴厚,再到激進深邃,字字句句貯滿一種詩意,展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旨趣。讓我們細細解讀他的文字,感受語言的遼闊與細膩;靜靜品味他的散文,點燃智慧的澄淨心燈;慢慢誦讀他的作品,尋味人生的詩意與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