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words of Classical Chinese
Tweet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當我在考試班或愛上語文班的課堂上提及文言文,學生們往往會面露難色,感歎文言文實在太難懂,縱使絞盡腦汁,也看得他們一頭霧水。如何讀懂文言文?在面對整篇文章時,學生可能會感到迷茫,但只要掌握技巧,從一個個文言實詞開始理解,便簡單得多。
(一)用配詞法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詞居多,一個字相當於一個詞,因此,想要讀懂文言文,我們必須要掌握配詞的技巧,把單音節的文言詞彙組成一個雙音節的詞語。例如〈岳陽樓記〉中「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一句,「謫」可配詞「貶謫」,即貶官、降職的意思;〈刺客列傳〉中「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一句,「環」可配詞「環繞」,「惶」可配詞「驚惶」,「急」可配詞「焦急」。參照以上例子,將配好的詞語代入原句中,聯繫前後詞意,便能快速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認識通假字
然而,配詞法有時也會失靈。當你發現某個文言詞彙無法配詞,或配詞與前後句意不連貫,你可能遇到了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即借用某個字來表達另一個字的意思。
古代漢語中常有通假字,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通假字,例如「要」通「邀」、「闕」通「缺」、「裁」通「才」、「有」通「又」等。另一類是字形相近的通假字,例如「說」通「悅」、「免」通「娩」、「取」通「娶」等。這些通假字乍看與前後文意不連貫,常令人困惑。這時你可以嘗試想象與它讀音或字形相近的其他字,依次代入句子,便不難找到它真正的意思。
(三)詞類活用現象
詞類活用又稱「轉品」,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在文言文中尤其普遍。詞類活用即改變詞語的詞性和用法,當作另一種詞類來使用,常見用法有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動詞等。以下是一些實例:
- 「稍稍賓客其父」中「賓客」原是名詞,此處用作動詞,指「把……當做賓客」。(名詞作動詞)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綠」和「紅」原本都是形容詞,此處用作名詞,指「綠葉」和「紅花」。(形容詞作名詞)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原是形容詞,此處用作動詞,指「以……為美」。(形容詞作動詞)
- 「漁人甚異之」中「異」原本是形容詞,指「怪異、奇異」,此處用作動詞,指「認為……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從這些例子可見,詞類活用在文言文語境中具有規律性,我們可以根據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再結合前後文意,推斷其含義。
推斷文言實詞含義的技巧還有很多,文章限於篇幅不能盡錄。如果你想學習更多讀懂文言文的技巧,歡迎訂購本中心出版的《零基礎學會文言文》練習冊,或報讀我們的文言文課程。只要勤加練習,你也能輕易讀懂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