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Society
TweetThis conten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有言:「人類是天生社會性動物。」我們自呱呱墜地那刻起,便開始與人形成羈絆,與世界產生聯結。每個人的身心成長,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都會受到所接觸的人群、事物和環境影響,例如:親人、朋輩、社群、家庭背景、種族文化、宗教信仰、教育等等。種種互動與交織,便構成了我們的生活環境。社會,即是由生物與環境形成的關係總和。
若想真正理解「社會」的內涵,我們便免不了一番追問:「社會究竟是甚麼?」、「社會是怎樣形成的?」、「好的社會是什麽樣的?」……如果你想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便需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探究自我本質、理解身處世界和關注時代特徵。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對「社會」有較為清晰和成熟的認知。IB中文課程歸納的五大主題,實屬為一個有效學習理解社會的切入點:
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健康與幸福、信仰與價值觀、次文化、權利與責任、語言與身份認同……
人類經驗:個人生活、旅程經歷、文明與文化、遷徙和移民、習俗與傳統、人類歷史……
發明創造:娛樂、藝術、審美、技術、科學創新、交流與媒體……
社會組織:社區群體、社會參與、職場、法律與秩序、教育、社會關係……
共用地球:自然生態、環境、和平與衝突、倫理道德、城鄉環境、人權、平等、全球化……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寫道:「在世界上從眾過活是容易的;在獨處中按照自己的意見過活也是容易的;但偉大的人是那個在人群中完美地保持獨立性的人。」人難免需要社會化,如何在融入社會的同時保持自我,也終將是社會中的你我所面對的終身課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是雙向的,我們不僅是社會的產物,也能成為社會的塑造者。正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人類向來對於理想社會的構建有著諸多想像:中國古代有陶淵明筆下避世仙境、田園牧歌式的「桃花源」,孔子所崇尚的「天下為公,人人友愛」的「大同世界」;古希臘先哲柏拉圖心中構建的「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的「理想國」,莫爾憧憬的「完美」的「烏托邦」。這世界從古至今,亦不乏有人為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而劍走偏鋒,罔顧他人,對人類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世界眾聲交響,時代百舸爭流,身處其中,我們更需培養同理心和思辨力,以史為鑒,以人為本,才能在各種發聲與觀點中慎思明辨,以和而不同的胸襟去傾聽爭鳴、尊重包容、激發熱情和喚醒初心。
著名的人道主義和生物學家珍.古德曾説:「唯有瞭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有行動;唯有行動,生靈才有希望。」(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 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Jane Goodall)願我們的社會不只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是人人自知、人人自省、人人關心、人人行動。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