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
Tweet《論語·先進篇》中有這樣一則:孔子與子路等人談論志向,曾皙向眾人描述了他心中的理想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可見,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有在春日結伴出遊的傳統。
三月上巳,春暖花開,臨水祓禊、遊樂嬉戲,這是從周代流傳下的風俗。春水淙淙,生命萌動的喜悅、清風拂面的愜意,一掃漫長冬日殘留的陰霾。
文人雅士則會趁此光景相聚宴飲,談詩論道,將文學、藝術的趣味與對宇宙、人生的思索,一同寄於這融融的春日當中。如《蘭亭集序》中所記,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群賢會於蘭亭,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到了唐代,上巳踏春的遊樂意味變得更加濃厚,賞花、賽馬、蹴鞠、競渡、拔河、蕩鞦韆……彷彿是一場春日狂歡節。宋代以來,上巳又與寒食、清明融合在了一起。人們常在清明時節出城,或祭掃,或踏青,或嬉戲歌詠,直至日暮而歸,如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中所描繪的那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一在「氣清景明」之時,掃墓祭祖、春遊踏青的習俗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乘着柔柔的春風,沐浴着和暖的陽光,呼吸間滿是新綠生於泥土的清香。在如此動人的春日,外出郊遊,其意義並不止於放鬆心情。中國人相信外物與自我的聯繫,四時順行,天地萬物與人的身心相生相感,春季草木滋長,給予我們的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湧動的活力與生生不息的希望。也無怪乎文人墨客會想以文字抒寫那隨春風而動的澎湃的心潮、記錄下個體生命與廣袤世界的共鳴。
不過,每個人對於春天,或許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中寫到「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不同地區的人,雖經歷着相同的節氣,對於春天的感知卻是迥異。在我的家鄉,中國的最北端,早春三月,冰雪初融,春天還沒有完全甦醒,潮濕的空氣帶着微微的涼意,枝頭的一點綠意總顯得有些遙遠。我最嚮往江南的春,煙花三月,草長鶯飛,那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輕快,是「花開紅樹亂鶯啼,草上平湖白鷺飛」的明艷,是煙雨朦朧的浪漫,是淋漓極致的生命的氣息。有時這種差異,也未必與時空相關,相似的場景,也可能會引起截然不同的思緒。「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所見的是明麗春光下的生機勃勃。「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層台笑上樓。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王令卻從這春日的歡樂中看到了世事難常的憂愁。
那麼,你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樣的呢?找一個週末去郊外踏青,用雙眼捕捉春天的色彩與光影,用心去感受生命的躍動,將你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吧!
Web picture:Designed by photoangel /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