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作為第二語言:閱讀的材料
Tweet/陳沛瑩老師
第二語言的學習中,閱讀是學習者在已有的基礎上的新挑戰。在詞彙的學習中,學生學「懂」了量多且複雜的中文字;在學「懂」了後,學生便開始嘗試意「會」中文的文學作品。常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閱讀的時候,學生可從四大文類入手:小說、戲劇、詩歌、散文。
第一,著迷於小說中光怪陸離的情節。
小說反映出時代的變遷及不同作家的文學風格,而中西小說皆值得我們花時間細閱。西方小說的精神象徵豐富,常有「冰山手法」,言不盡意,讓讀者自行探索玩味。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籍著簡潔短句刻畫出老漁夫的生命力,配合嫻熟的動作描寫,讀者無不為這具英雄特質的平凡人物而動容。又例如雨果的《悲慘世界》,借著苦役犯的所作之事揭示當時人民的悲劇,生活的鞭棘在悲劇人物身上揮出一道道血淋淋的傷痕,卻未有磨減其中的人性光輝。又如中國五四時期的魯迅《徬徨》與《吶喊》,以具革新性的文字向人們泣訴傳統禮教對人性的迫害;鄉土小說名家沈從文的《邊城》,運用不同的敘述視角寫當地的自然風貌,更借當中的主角翠翠向「城市人」展示「鄉下人」的純樸。小說的世界光怪陸離,只要你找一個閒午,手執一書,便能思緒飄遠。
第二,戲劇的奇妙敘事進入腦袋翻滾的世界。
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有好演員,也有好劇本。中國戲劇的劇本既有元明清的古蘊,也有現代的反傳統。例如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從男女情愛的內容掌握劇中優雅的文詞和俚語,更能從〈滾繡球〉、〈叨叨令〉中感受中國戲曲之美。又如曹禺的《雷雨》,從不同層面上的角色衝突感受新舊時代的碰撞,凝練的時間設定更使看官讀得欲罷不能。劇本造就舞台,其中通俗精練的文字使我們學會表達的藝術。當你對戲劇有興趣時,不妨讀劇本,像個採珠人,在情感的海洋中採珠。
第三,借詩歌之美見鳥獸草木,見真情實感。
詩是予人愉悅的,是反映現實的,是反映生活的。中國詩歌的歷史悠久,看似難以入手,不知先讀李白還是杜甫,不如就從詩集入手吧!唐宋詩詞自成一格,從《唐宋詩一百句》入門,感受「詩聖」、「詩仙」所帶來的精神洗禮。大概的都看了,想專研一家,可看他們的詩集,例如《杜甫詩選》,與鍾情的詩人「神交」。又或被新詩的魅力所折服,不妨看《徐志摩詩選》,感受徐先生筆下的康橋,身歷其境地看河畔的金柳。李白所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所述之感是「百感」,所表之情也是「多情」。同學在有感而發之時,一筆一紙,將所思所感匯聚成字。
第四,讀散文從生活瑣碎尋獲靈感。
散文,常被詬病是「平凡生活的無病呻吟」,但正是散文的「平凡」,讓我們有喘息的空間,感受生活之美。散文看起來輕描淡寫,讀起來也花不了多少氣力,卻在放下書本後在腦裏迴盪著己思。從古代開始,「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從《師說》到《六國論》,從《小石潭記》走到《醉翁亭記》,他們代表著古代散文經典。現代的話,林語堂、冰心、張曉風等的作品都有探討人、自然、物的關係。散文中的修辭譬喻,迸發著從日常生活中採光的文采光華。
中文的精髓,便是文字在情感危難之際拯救我們於水深火熱之中。書本文本,乃個人成長裏不可或缺的部分。多閱讀,多感悟。熟能生巧,萬試萬靈。閱讀的中心環節是讀者的理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所讀的不只是詞句語法,而是同時以思想、感情、認知組合文意。學生經過文本的洗滌和「內化」的思考,對中國文化和歷史也能有一定認知,「閱讀」這個動作也更為得心應手。在看「懂」文字和意「會」文學後,學生必能在讀、寫、表達方面有飛躍進步。如果想從文學中學好中文,加入智愛中文的《愛上語文》課程,從琳琅字句中窺探經典名家的文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