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成功之路 » 中文中的動物

中文中的動物:狐狸

/梁玉儀老師

在普羅大眾眼中,狐狸似乎和狡猾、媚惑、邪惡等負面印象畫上等號,從「狼子野心」、「狐假虎威」、「狐群狗黨」等成語可見一斑,我們形容壞人現出本來面目即說成是「露出了狐狸尾巴」,插足別人婚姻的第三者被稱為「狐狸精」。然而,原來狐狸在上古時期曾被視為仁德的代表。

《山海經》有關於九尾狐的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此時,人們對狐狸的印象偏中性,視狐狸與一般食人的野獸無異。而《禮記》載「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古人認為狐狸在將死之時會把頭朝向出生的山丘,具有不忘本的美德。從一些東漢時期的文獻可見,九尾狐更進一步被視為祥瑞。當皇帝有大德,九尾狐才會現身,象徵太平盛世。有如東晉學者郭璞在其著作中也提出由於周文王有大德,九尾狐才會現身。

到了魏晋六朝時期,隨著志怪小說越趨盛行,狐狸普遍以善於幻化、蠱惑人心的妖怪出現。他們有的會幻化成美豔的女子,迷惑男性,有的會吸食人類精氣來延長壽命或增強法力。到了唐代,以狐妖為主角的傳奇小說越來越多,有的作者借狐妖寫人,他們不僅具有人的外型,也具備了人的思想感情,藉此映照現實社會情況。特別是蒲松齡筆下的狐妖聰明善良,顛覆魏晉以來人們對狐狸的負面印象,實際上是以狐妖諷刺人類的卑劣。

總的來說,狐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神秘而迷人的存在。牠們亦正亦邪的特質正正映照著人性善惡交織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