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不是一本合上的書:教學讓我明白關於失敗的道理
Tweet我們不必再將文學擺上神壇。我們不必帶著白色的純棉手套閱讀書籍。我們要把文學視為活生生的、有回應的、不完美的事物。
我在牛津大學修讀英語與法語。我生來就有語言發育性協調障礙和音韻障礙,很晚才能正常說話。這兩件事情並不抵觸。任何學生都可以學著愛上閱讀與寫作。通過教學,我明白學生需要的是創作的自由度——我們要允許他們犯錯。
文學不是在真空中誕生的,作家也會踢到腳趾!無論是明媚的夏日還是陰鬱的日子,是動蕩的日子還是三伏天,他們都在寫作。實際上,連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大亨小傳》的作者)也有許多糟糕的日子。重要的是要記住,要允許學生不喜歡某些書,允許他們指摘作家的缺點。如果學生覺得手頭的書很無聊,比起逼著他們讀完,不如讓他們讀另一本書。閱讀從來都不應該是忍受。
因此,我們不應再把某一類型的閱讀定義為“富有教育意義的”,把某種類別的書視為“文學佳作”。無論是閱讀真人秀的字幕,還是閱讀連環畫的標題,甚至是讀一張餐單、一根冰棍的包裝紙……這些通通都是閱讀。我們通過不斷地重複和回想來學習。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吸收。
失敗不是句號,而是學習的機會。我們不能再鼓勵學生為了整潔就抹去一切錯誤的痕跡。太多學生使用塗改液或橡皮擦,好像這些東西就能保護他們,讓他們免於失敗。然而我們不應保留,而非消滅錯誤。記住我們在哪裡出了錯,從而變得更好。
生活本身就是混亂的,它的故事也沒法用完美無瑕的書法寫出來。錯誤總會發生,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