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成功之路 » 海洋中的文學

台灣文學:余光中的一枚小小郵票

/蔡泳詩老師

人有時候像一棵樹,在一個熟悉的地方落地生根,那裡的土地栽培著你,陪伴著你——直到有一天你拔根遠走,鄉愁便成了一生難忘的課題。故鄉不一定是物質最豐盛、世界最美好的地方,但幾乎都讓人難以忘懷,無非是因為它承載著人們過往、人們的根、人們珍貴的回憶。你有過鄉愁嗎?余光中就曾經用過簡單的文字,道出他那沉重又淡淡的思鄉愁緒: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是余光中的一首經典詩作,透過詩人細膩的筆觸和深邃的意境,描繪了人們對故鄉的深深懷念。這首詩在表現技巧上巧妙運用了比喻、象徵等手法,營造出濃郁的情感氛圍,引領讀者深入思考。

余光中的《鄉愁》中,透過海的意象,詩人表達了對鄉愁的無奈和思念之情。海洋的浩瀚和無垠與人心中對故鄉的眷戀與渴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鄉愁的深沉。

在詩中,作者將思念層層遞進,從小小一枚郵票揭示了作者與母親分隔異地的想念,只能通過書信交流彼此的生活;再長大些,作者把對鄉愁的分量,壓縮在一張小小的船票上,搭著船,彼此還能偶爾相見。後來,作者把兩者的距離從千里異地,變成生死相隔。也許當作者掃墓探望已然去世的母親時,他們表面只隔著一堵墓碑,可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生與死的距離更加讓人唏噓。文末作者把鄉愁昇華成對祖國的眷戀和思念,那篇孕育他的土地,何嘗不是使他日夜想念的「母親」呢?

《鄉愁》於余光中,當是用最輕的話,抒發最重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