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貫通:學習多種語言的好處
Tweet雖然我沒有 「多門語言習得者 」的稱號,但也曾接觸過幾種不同語言: 廣東話是我所受教的第一種外語;從幼兒園開始,學習英語是我接受教育階段和早期職業生涯中的重中之重;在主修古典拉丁語和希臘語(主要是阿提卡希臘語,某種雅典方言)之前,我還學過法語和西班牙語。在此期間,我曾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學習入門級的德語和韓語,有時我也會在簡短的交流中用到一知半解的普通話。
心理學研究證實了雙語及多語學習的好處:訓練執行能力,增加大腦灰質的密度,甚至可以減少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神經退化現象。多語學習的方式,對我們所遇到的低齡學生有什麼影響呢?
除了最明顯的特定詞彙(例如某些俚語)之外,對其他語言造句方式的認識,經常有助於研究「非英語」的語法、句法或詞彙選擇。如果你關於小學生的教學經驗與我相似,你可能會看到一個人被形容為high(海拔高),但其實是指tall(個頭高)。這個錯誤很可能是由於中文中的高(gāo,gou1),可以同時用於無生命的物體(山、天花板)和有生命的物體(人、動物);同樣地,西班牙文中的形容詞 alto 也適用於這兩種用法。
值得鼓勵的是,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將不同語言的學習經驗融會貫通:例如,詢問學生是否已經接觸過公元前(gōngyuánqián,gung1 jyun4 cin4)和公元後(gōngyuán,gung1 jyun4)的概念,讓他們多多觀察這兩個詞彙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用法是否一致,同時也幫助他們更好地運用類似的詞語,因為這些專有名詞不管是在英文還是在中文裏,都有固定的意思,直譯即可。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保持好奇心並接受不熟悉的事物。我們可以陶醉於學習獨特的元音和輔音,例如,學習儒勒·凡爾納的《環遊世界八十天》中 Passepartout(PASS-par-too,而不是 PASS-part-out)等詞語的發音規律。
多語學習的積極影響是普遍存在的:對印歐語言的基本認知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像 thou hast(現代德語中的 du hast)這樣的古語,這已然不是什麼秘密。並且,聽聞有些學校選擇教授拉丁語,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現代語言的技能和能力。在英語學習和教學中善用拉丁語的原因是:幾乎任何語言都會有其用武之地,英語在語言系統中是一個混血兒 (就其根源而言),也是一個願意吸收各種發音習慣和外來語的大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