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孝道的故事》
Tweet/周勤昀老師
中國的孝順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人們常說:「百行以孝為先」,意思是在眾多行為中,最重要的是表現出孝順。顯示孝道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的重要性,將孝順視為一切行為的首要準則。正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觀念,中國民間流傳着很多關於孝道的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集,這些故事反映了孝道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弘揚了孝道精神,教育及激勵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傳承孝道,踐行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家庭倫理和道德規範的高度重視。
在這二十四個故事中,其中一些故事的確值得世人借鑒,例如:《行傭供母》――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江革,在戰亂中,背着母親逃難,遇到匪盜要殺他時,江革哭告母親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害母親及江革。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甘願在有錢人家當雇傭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一顆真誠的心,任何環境我們都可以做到孝親、敬親。
《戲彩娛親》―― 春秋時代楚國的老萊子,從小就孝順父母,除了盡力供養父母,使父母生活舒適外,也隨時注意父母的心情是否愉快。老萊子深明老人難免會有「怕老」、「畏死」的心理,為了避免父母感傷,他在雙親面前從不說老,並且經常裝扮成小孩子的模樣,以言語、行動取悅父母。他經常在空閒時穿上小孩穿的五彩花衣,在雙親面前扮小孩邊唱歌跳舞,拿起孩童玩的鈴鼓作樂,逗得父母哈哈大笑。到他七十多歲的時候,雙親都還健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除了供給日常生活所需,也常顧及雙親的心理,令他們開心。但在《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不少故事雖體現了孝子為了敬愛的父母願意付出一切的精神,有時卻會有誇大或理想化某些情節以突出表現孝心,這些故事儘管精神可嘉,但實在不宜模仿。
例如:《懷橘遺親》――後漢時有六歲的陸績,有一天與父親到將軍家中作客,將軍熱情地招待他們,給他們吃好吃的水果。陸績吃到好吃的橘子時,想到平時母親也喜歡吃橘子,便藏了幾顆在袖子裏。到了要離開的時候,橘子從袖子裏掉了出來,將軍大人看了很驚訝,父親也指責他偷了橘子,但將軍卻覺得陸績小小年紀就想到要把好吃的東西帶給母親吃,因而不怪罪他,反而派人準備了許多橘子,讓陸績帶回去孝敬母親。這個故事讓人感動的是陸績即使出門在外,還會想到家中的母親,但事實上,陸績所做的事是違法的偷竊行為,故事情節顯得不合理,六脫離了實際,仿佛「一孝能遮百醜」了。
《臥冰求鯉》―― 晉朝時有孝子王祥。王祥的生母去世後,爸爸娶了一個後母。後母對王祥百般刁難,然而,王祥並沒有埋怨,反而常常想方設法孝順後母。一年冬天,後母生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湯,但寒冷的湖面結了厚厚的冰,怎麼可能捉到鯉魚?王祥無可奈何,只好解開衣服,赤臥在冰上,希望能用體溫把冰融化。他至誠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冰裂開了,跳出兩條鯉魚,讓他能孝敬後母。這樣的孝心的確令人感動,可是,當我們理性地思考一下,用體溫來融化河面的冰,是件蠻不實際的事情。也許真的可以融化,但所需要的時間有多久呢?《孝經》裏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在融解之前,王祥的身體早就凍傷了。這樣怎能說是孝順呢?
除了以上兩個故事,還有不少故事當中有誇張、不合理的情節,甚至違法的行為,例如:《恣蚊飽血》、《嘗糞憂心》、《為母埋兒》、《刻木事親》等,大家可自己閱讀。
總的來說,二十四孝故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提倡孝行,對父母盡孝道、體諒父母或寬愛他人,激勵着人們傳承孝幀的傳統美德。但在閱讀這些故事時,我們必須思考一下,為了孝順而做出傷害自己、偷竊,甚至殺人等,這些行為真的可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