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earner Education Centre

成功之路 » 中華文化藝術

中華文化藝術—書法

/梁玉儀老師

有云:「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不僅是純粹的技術展現,更是表現書者精神世界及個人情操的藝術。即使對中文一竅不通,也能觀其形體,從一撇一捺、一勾一折感知創作者傾注於字裏行間的感情。書法離不開文化滋養,單憑外在的技法斷不能創造出色的作品,好的書法作品往往是形神俱備,瀰漫着濃郁的文化氣息。正如蘇軾所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

 

各時期的書法特徵

除了人文因素,書法藝術也潛移默化地與時代、政治因素融為一體。清代書法家梁巘在《評書帖》準確地歸納出「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的時代主流。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地文字差異大。後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相李斯統一全國文字,稱其為秦篆,又名小篆。漢代以隸書作主要書體,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隨着筆法日漸純熟,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並萌生出章草、行書等各具風采的書體,流派紛呈,可謂是書法發展史上最關鍵的時期。而魏晉時期的文人尊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對書法藝術影響頗深。鐘繇和王羲之享「二王」之稱,革新了行書、草書美的定義,盡顯自然靈動之美。唐代國力強盛,法度嚴謹,科舉加設書法一科,楷書寫得優美者獲優先取仕,故楷書在唐代有了特定樣式,書者重於摹習。宋代文人看重書法內涵和意趣,不拘法度,自由狂放。而元、明時期的書法重形態,以唐人筆法,復古晉人書貌。

 

各書體特色

書法的書體大致可分為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這些字體的關係密不可分,概有相通之處,亦各具特色,書寫方法自然也各有側重。

 

篆書,又稱篆文、篆體,可細分為大篆和小篆。篆書體正勢圓,字形偏長,筆畫講求粗幼均勻,不露鋒芒,且筆畫間須間距相等,端莊樸厚的字體頗受書法家青睞。後來為了書寫起來更簡單快捷,人們把篆字的圓筆曲筆改成方筆和直筆,樹立隸書基礎。隸書字形寬扁,直畫短而橫畫長,橫畫起筆要迴鋒,收筆時要先下壓再上提,展現出圓頭尾鋒之勢,俗稱「蠶頭雁尾」,具輕鬆飄灑的意趣。而草書將文字進一步簡化,字體幾乎化為簡單潦草的字符,兼顧上下文字連貫而成的線條律動感,形態萬千,極盡奔放自由之美。楷書又稱正楷、楷體、真書或正書,乃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楷書筆法嚴謹,結構工整,給人挺拔秀美之感。行書是楷書的簡化,介乎於楷書和草書之間,將楷書寫得稍快一點即為行書,更快的話即可成草書。行書以主筆為主,同字異形為佳,應避免於同篇作品出現寫法雷同的同一漢字,以自然舒暢為美。

 

字如其人,即便我們無法與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媲美,至少也要寫得一手端正的字,莫叫他人看輕自己。

 

參考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書法藝術